一、文化的需要: 文化及其差异与人的心理健康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Culture):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知
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惯等综合性的状态,亦指人类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来看,它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狭义的文化则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指意识形态领域。
“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
主动是也……”
(李大钊:《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
一般来说,东方(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要服从集体和社会,重集体,轻个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鼓励自我奋斗,重个人,轻集体。如对“自我”(self)的态度,东西方差异很大。
中国:自我膨胀,自我毁灭,自我欣赏,
自我标榜,自我爆炸
西方:自我实现,自我效能,
自我悦纳,自我满足,
自我发展
西方文化对自我的尊重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的贬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一个民族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保健制度是由文化决定的。
(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1997)
(二)传统文化与中国人心理健康维护
对“生病”的态度
理性态度 积极行为(身病)
对“生气”的态度
非理性态度 消极行为(心病)
非理性态度与消极行为:
忍、忌医讳疾、躯体化、神经衰弱(抑郁症)
躯体化:
指个体产生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来表现。 如心情烦躁、情绪消沉被主诉为身体不舒服或头痛等。
中西方之间
我国城市与城市之间
南方与北方之间
城市与农村之间
文化的融合及碰撞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语言习惯
工作方式
生活习惯
衣食住行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政治主张
宗教信仰
二、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及变迁与人的心理健康
(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特征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我们一起奔向天堂,我们全部走向另一方向。
现代社会的特征:
变迁迅速
知识爆炸
多样化
机会均等
讲究实惠
人情淡薄
家庭失重
精神退化
网络趣言
生活成本越来越大
幸福标准越来越高
爱情频率越来越快
夫妻情缘越来越浅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人均寿命越来越高
网络更新越来越快
民众感慨越来越多
科技发展对21世纪生活的十大影响(温世安)
不再失散
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网络购物、买票)
远距离服务(远程教学、看病、打仗)
随身智能(手机、掌上电脑)
多媒体沟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文字、声音、图像等)
寿命延长(120岁)
新行为极限(70岁老夫妇与伟哥)
新经验(终身旅行者、新职业人)
新生活方式(教授读博士)
新价值及新社会规范(网络社会、网络等)
现代人的难题:
自我发展方面:不了解自己;自卑与自傲;不敢 表达自己;自我中心;自我防卫。
环境调适方面:学业的
疏离;角色的疏离;规
范的疏离;价值的疏离。
现代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所发生的种种改变。
政治民主化
经济自由化(一体化)
文教国际化
社会现代化
科技信息化
(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人的身心健康
中国人的身体生理健康
1950年,人口寿命35岁,
2001年,人口寿命71岁。
中国人的精神心理健康
1950年,精神病发病率为2.7‰,
2001年,精神病发病率为13.47‰。
(三)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与人的身心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马克思提出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
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作为
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洛克强调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一)健康与疾病
1.神灵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生物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
——叔本华
(二)健康的定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一定义是目前最常见、最具有权威的。
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障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再次重申了健康整体、全面、综合的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
1979年,我国的《辞海》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
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
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三)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个体健康的10项标准。
1.有足够的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
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五快”和“三良好”
“五快”指:
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便得快:一旦感觉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而且感觉良好。
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走得快:行步自如,步履轻盈。
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三良好”指:
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一)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定义
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智力正常
情绪适中
意志健全
人格完整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人的体型、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都有明显的遗传性。 2、病菌、病毒的感染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如:脑梅毒、斑疹伤寒、流脑等。 3、大脑外伤或化学中毒及脑退行性病变,如:摔伤、碰伤、战伤造成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致心
理障碍,出现意识障碍、遗忘(失忆),
人格改变、言语障碍。酒精中毒、食物中
毒、煤气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均可导致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心理障碍。 4、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生理机能障碍也
可导致心理障碍,精神失常。
(二)心理因素
1、早期经验(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2、心理冲突
如:一个人对某人很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处于一种心理冲突之中。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或攻击情绪,就会对他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选择,心理冲突往往就发生在难
于做出选择的情境。
3、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为发病基础。 强迫症的人格特征是强迫性人格,具体表现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 癔病的人格特征是戏剧性人格,具体表现是:负于暗示、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耽于幻想,自我中心、爱自我表现。 精神分裂症相应的是偏执性人格特征,孤僻离群,多疑敏感,情感内向,胆小怯弱,较爱幻想。
(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
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职业差别等等)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生活质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感觉生活没劲。躯体反映为失眠,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
(四)自然环境因素
1、天气
2、空气
3、噪声
4、拥挤
5、色彩
良好环境的标志:净化、静化、
绿化、实用、安全、美观、渗透教
育功能。
2010健康新概念
一个中心:一切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遇事潇洒一点,看事糊涂一点。
三个忘记: 忘记年龄, 忘记过去, 忘记恩怨。
四个拥有: 无论你有多弱或多强,一定要 拥有真正爱你的人, 拥有知心的朋友, 拥有向上的事业, 拥有温暖的住所。
五个要: 要唱, 要跳, 要俏, 要笑, 要苗条
六个不能:不能饿了才吃, 不能渴了才喝,不能困了才睡, 不能累了才歇, 不能病了才检查, 不能老了再后悔。
“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
云不足以比其变。”—— 苏轼
知人虽难,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心理异常形
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
不随意退却,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
然接受自己,才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
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认识自我中的常见问题及调适方法
1、过度自卑
对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气和决心改变自己。
应客观、正确、自觉地认识自己、无条件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所长,接纳自己所短,做到扬长避短。
正确地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经验持开放态度,同化自我但有限度。
根据经验,调整对自己的期望、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区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区分潜能和现在表现。
对外界影响相对独立,正确对待得失,勇于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容忍。
2、过度自我认同
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需要不断完善。
要看到他人的长处,欣赏他人的独特性。
多与他人交往,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和认真对待来自他人的反馈意见。
3、以自我为中心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重视自己也不贬抑他人,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人、集体结合起来,走出自我的小天地。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感受、关心他人。
4、苛求完美
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不能十全十美,一个 人应该接纳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自以为是也不妄自菲薄。
有正确的评价参照体系和立足点,按照自己的实际评定自己的价值。
目标合理恰当,符合自己的实际。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独特性。
“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
遇调剂熔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 皮亚杰
正确调控自我
建立理性的认知方式
适应角色要求
正确控制情绪
合理规划目标
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
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目标
增强人际交往
主动开放自我 ,主动关心别人 ,心理相容 。
采取积极行动
“如果想要快乐,就为自己立一个目标,使它支配自己的思想,放出自己的活力,并鼓舞自己的希望。快乐就在你心里。它源于:去做具体而明确的事,把自己全部心思和活力都放在其中,即要积极的去行动。”
——卡耐基
“我好,你不好”——自恃权威的人(抬高自己,否定别人)
“我不好,你好”——自卑的人、自我否定的人
“我不好,你也不好”——施害的人、否定别人(表面上否定别人,骨子里否定自己)
“我好,你也好”——快乐的人、良性互动、双赢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
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
交往原则:
彼此尊重
真诚相待
主动共情
沟通技巧:
认同
赞美
感激
幽默
倾听
健康情绪的标准
适度的欲望
清醒的理智
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1、善于控制情绪
克服冲动
延迟满足
能正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情绪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和选择)
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倾诉减少冲动情绪)
克服怒气
学会换位思考
给别人找一个理由
从一数到十
以不攻击对方的方式将不满地表达出来
倾听
宽容
2、学会排解负面情绪
保持正确客观的理性认知
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积极的自我暗示
使自己的情感升华
3、学会自我平衡情绪
不要期望值过高,过分苛求自己
学会妥协和放弃
学会自我安慰
运用合理情绪理论自我调节情绪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
理学的观点看,它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意义:
一是工作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
受和承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
而工作成绩便是与人比较的
最好标准。
不少人遇到休闲日却又不知如何打发,经常睡个懒觉或
看看电视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闲便拼命娱乐,于是休闲之日
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电影,反比工作之时更
累更忙。
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经常改换方式,或郊游、或聚
会、或访友、或参观展览等等,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的活动
或社会性的活动。要使休闲日更为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恢复
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时机。
交流与分享:如何解决心理冲突?
每一条路都有其美丽的风景,也有其坎坷崎岖。
理智分析,作出调整;
同时放弃,另谋出路;
让时间来考验;
折衷处理,两面兼顾;
迂回而取;
钟娴彬:I am a good woman, not the best, but
good enough; I am a good manager, not the
best, but good enough.
心理养生四要素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
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
年益寿的目的。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自己,
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
45条足以震撼你的生活常识
10、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1、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
在床边。 12、天天喝水八大杯。 13、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4、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5、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
眠、胃痛。
16、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
并使脑中血液集中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17、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
需那么多能量。